
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秋,游击队长李向阳(郭振清)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,以达到粉碎日军“扫荡”华北某根据地的阴谋,并保住藏于李庄的粮食。行动时,李向阳与参谋长兵分两路并头进行。
李向阳转移粮食时,被地主杨老宗窥见,后者赶去县城向松井(方化)告密,松井闻之大喜,率大部队赶到李庄,但粮食和乡亲已被李向阳安排转移到地道,然而地道终被松井发现。为引诱松井离开李庄,李向阳率队员进县城,炸毁日军弹药列车,并计划在松井撤退时打他个措手不及,但李向阳低估了松井的狡猾,松井半路杀了个“回马枪”折回李庄,残杀了一些不肯说出粮食藏在哪里的乡亲。可是李向阳的神出鬼没松井终没招架住。

王怜娟(黄素影饰)是无锡县令之女,她的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她,之后父亲再娶,继母是个心肠歹毒的女人,对待王怜娟非常的苛刻,使得姑娘整日里闷闷不乐。王怜娟唯一的贴心人是一直服侍自己的贴身丫鬟小铃(蔡明饰),只有和她,王怜娟才能说上两句心里话。
这一天,王怜娟在后花园里弹琴抒怀,遇见了个性轻浮的纨绔子弟张青云(沈冠初饰),张青云被王怜娟的身姿所吸引,张青云偷偷的潜入花园之中,两人开始频繁私会。有了爱情的滋润,王怜娟不再感到那么郁闷了。张青云的父亲一心想要儿子迎娶天官之女蒋素琴,为了骗儿子回家成亲,他谎称自己身体抱恙。临走之前,张青云答应王怜娟一定会回来提亲,两人之间发生了关系。

农村青年辛天喜和张魁武在城里乐器商店买了一卡车西洋乐器回来,在村里引起轰动。但与辛天喜相爱的女乡长李春芳却反对他办农民管乐队,认为这是不务正业。辛天喜和乐队队员们进城看舞剧,想拜师学艺却被服务员逐出剧场。一群人恰好遇到歌舞团的指挥金声,金指挥不仅请他们观摩,还亲自来到乡下为他们作辅导。果农曲立新偷偷学吹小号,妻子李素静看到丈夫整天与一帮青年男女混在一起,发生误会,跑去向李春芳告状。李春芳误以为乐队有问题,要辛天喜进行整顿。辛天喜不同意李的意见,两人关系陷入僵局。后乐队在乡运动会上演奏,受到广泛欢迎。记者们误以为李春芳是乐队的发起人和支持者,对她进行采访,李春芳逐渐改变了看法。这支农民乐队越办越红火,李春芳和辛天喜的感情也更加深厚。

1953年9月,某省城。我公安机关收到敌情通报,敌人要在国庆节制造爆炸事件。侦察员顾群(印质明饰)接受任务后,立即走访群众,了解破案线索。特务何占彪(浦克饰)、白松亭(李颉饰)采用偷寄匿名信、制造交通事故等手段,诬陷接待处司机平小海(赵联饰),转移公安人员的侦察方向,从中混水摸鱼。小学生淘气(马世达饰)做梦都想不到,在他喜欢摆弄的闹钟里竟被人安放了定时炸弹,爆炸时间为国庆节上午十点钟。何占彪作案后想座火车逃跑,但被顾群抓获,与此同时,平小海的女朋友赵小惠(贺小书饰)正帮着小海从被人诬陷的苦恼中恢复过来。审讯室内,何占彪盯着墙上的挂钟,十点钟过去了,炸弹没有响......

1962年夏天,麦收时节,地主佟善田(佟大方饰)暗中散布谣言蒋介石要回来了,当时正值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期,谣言在部分落后社员心中引起波动。饲养员庆奎(李宝岩饰)与妇女主任玉芳(魏喜奎饰)向队长玉柱(黄坚饰)建议撤掉佟善田的车把式职务,并告诉他老地主向儿子传授变天账,玉柱听后将信将疑,他以生产太忙为田不肯撤换佟善田。支部会批评了玉柱的错误思想,由庆奎接手赶车任务,佟怀恨在心,他唆使二赖子(王凤朝饰)在桥头扛打辕马,企图制造车毁人亡事故。关健时刻武装部长(刘文增饰)带民兵及时赶到,查明原因,逮捕了佟善田,并查清了他十三年前杀害贫协主席的罪行......

追求个性解放的子君(林盈饰)闯入了涓生(王心刚饰)的生活,他们无视旁人的冷嘲热讽,毅然结合到一起。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,幸福总是短暂的。婚前双方相互了解的缺乏,加上性格的不同,导致二人摩擦不断。涓生失业后,对曾经的盲目、天真充满悔恨,子君发现了涓生内心的变化,知道这段荒唐的婚姻该结束了。爱情的幻灭,让子君走向了死亡。子君的死,把涓生推向强烈的自责和痛苦之中,他谴责自己的无能和怯懦,受过“五四”运动洗礼的涓生陷入沉思。他逐渐明白这个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改变的,但他又不甘沉沦,整日里苦思冥想,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......
本片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。

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片山区内,某日,一个神秘的女孩(万琼饰)忽然出现在了这里,没有人知道她是从哪里来的,从不开口发一言的女孩似乎是个哑巴。村长将女孩安置在了春哥(沈冠初饰)家隔壁的福奶奶家中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女孩勤劳善良的个性很快就收获了村民们的喜爱,大家亲切的称女孩为哑姑。 生产队绝对在村里开拓养殖业,养殖鸭子,哑姑以其过人一等的水上功夫成功的得到了这次机会。在哑姑的不懈努力下,养鸭事业在村里开展的红红火火,哑姑也因此上了报纸。哑姑的妈妈看到了新闻找到了山区里,最终母女相认,人们亦知晓了哑姑悲惨的过去。

1926年,青年知识分子肖涧秋(孙道临饰)应老同学陶慕侃(高博饰)之邀,来到浙东小镇中学任教。在前往赴教的轮船上他遇到了丈夫死于广州起义的文嫂(上官云珠饰),顿生同情之心。在陶慕侃为其举行的欢迎家宴上,他认识了陶的妹妹,活泼大方的陶岚(谢芳饰)。交谈中方知在轮船上遇到的孤儿寡母竟是老同学李志浩的家小。出于正义和同情,肖涧秋经常资助造访文嫂家,这引起了周围人议论。而肖的正义品格却赢得了陶岚的爱慕,此时的肖涧秋陷入了巨大矛盾之中。他爱陶岚,更同情饥寒交迫的文嫂一家,考虑再三他决定娶文嫂为妻。陶岚无比震惊,指责他这不是爱情是因为同情。此时,一直暗恋陶岚的钱正兴(王培饰)来到肖的宿舍,表示愿意出钱资助他与文嫂结婚,并希望他把陶岚让给自己。肖涧秋闻言怒不可遏......

30年代初,陕北高原上发生了这么一桩故事……堰上的田间小道上,跑来一个农村姑娘张香女,连哭带喊地叫他哥哥张铁娃,说地主恶霸姚德元正在逼租,拷打父亲。铁娃一听,气愤地扔下镰刀,一气跑回村里,要跟姚德元拼命。三年之后,张铁娃已经是红军中一名初级指挥员。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,党派他回到家乡,组织群众闹革命,开展游击战争。铁娃带着排里的一个战友高飞虎一同回家乡,途经红河渡口与“衣锦荣归”的姚德元共乘一舟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,在一场众寡悬殊的格斗中,幸被船夫刘大伯相救,才得脱险。姚德元这时升了民团司令,立即逮捕了铁娃的母亲和妹妹,并由姚德元的岳父孙半原、内弟孙百岁在马王庙内处决他们,铁娃和飞虎在群众的掩护下藏在庙内,杀死了孙半原,救出母亲、妹妹和刘大伯,并乘胜分了地主的家财,迅速组成了一支游击队。游击队驻扎深山丛林中坚持斗争,飞虎则化装成民团团员,香女假扮少妇,经常一起进城去和地下工作的同志联系,俩人亦在革命的情谊中结成伴侣。某日,内线王国栋在与香女传递情报时,被孙百岁突然发现。姚德元听到告密后,立刻审查王国栋,王因应对自如,才得脱险。但姚深疑王,并施毒计,使游击队在截击敌人的运粮队时险遭覆没。张铁娃因为斗争失败,内疚非常,但也使他从此得到教训,使斗争方式更加灵活,游击队亦更加坚强善战。姚德元自然不肯善罢甘休,这时敌人除了更残暴地烧山并村,疯狂逮捕革命群众及游击队家属外,还悬赏捉拿张铁娃。游击队则针锋相对,出征永乐镇。
当游击队大闹“百日道场”闯进姚宅毙其四姨太时,王国栋则策动民团哗变,配合大队入城。香女杀死了孙百岁,铁娃率众追击姚德元,在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中,游击队最后获得全胜。

1930年夏,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(王玉珍饰)和大队长刘闯(夏奎斌饰),根据战略需要率赤卫队主动撤退——用韩英的话讲就是把拳头缩回来为了更猛烈地打击敌人。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(陈金鹏饰)勾结保安团冯团长(曹增根饰)乘势卷土重来,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(谢添饰)提供的情报,组织力量重创犯敌。敌人伪装撤退,意欲阴谋偷袭。韩英识破诡计,便和刘闯率员狙击。在掩护乡亲时,她不幸身陷敌手。彭霸天抓来韩母(刘淑琪饰),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,韩英大义凛然地表达了自己献出生命都不会投降的高尚情操。但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,开始有些急躁频频出击。这时,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(彭洪钧饰)作内线,妄图伏击赤卫队,同时又欲处死韩英,张副官闻讯后,冒险救出韩英,自己不幸殉难。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处决叛徒,并配合红军主力,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团。终于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。 该片曾于1962年获第一届《大众电影》百花奖最佳音乐奖。

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的冬天,浙江某小镇也和全国各地一样,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。镇上“林源记”老板的女儿林明秀(马薇饰),因穿了一件日本面料的旗袍而受到同学的鄙视。她回到家中哭闹,责怪父亲尽卖些东洋货。此时林老板(谢添饰)也正为县党部勒令停售东洋货伤透脑筋。不得已他只好把东洋货冠以“国货”的标签出售。年关将至,正是讨债用钱的时候,各商铺纷纷以打折甩货来相互倾轧。“一.二八”沪战爆发的消息使林老板添了新的忧虑,因为他还欠着上海某商行的货款,此时上海客人(陈述饰)来催债,林老板只好跟钱庄借贷,然而钱庄非但不肯,反而要求他还清陈债,幸好伙计寿生从乡下收帐回来,才打发走了上海客人。而此时“林源记”的竞争对手“裕昌祥”放出了林老板准备携款逃走的谣言,小股东们纷纷上门讨要本钱,林老板只好求余会长(韩涛饰)帮忙辟谣,余会长却借机提出让林的女儿做警察局长的姨太太,林老板闻言仨魂吓跑了俩魂半.......

初中毕业生田金生(安琪饰)和米玉兰(李萌饰)回到家乡跑马堡村过暑假,发现村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面临严重问题。合作社的账目混乱,导致无法及时分配麦子给社员,造成了农业损失。社员们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满,公粮也缴不上,情况变得十分紧急。 合作社主任梁满仓感到焦急,但由于社里能够处理账目的人只有会计米三多一个,他们被迫由着米三多搞。然而,米三多的工作一直磨磨蹭蹭,导致社里的账目一团糟,社员们无法分到应有的麦子和红利。原来,米三多与反动富农勾结,密谋破坏合作社的发展。他们通过偷偷抽取合作社的资金,私下操纵粮食,进行投机倒把的行为,从而导致合作社的财务困境。

根据报告文学《在“中立调处”的外衣下——忆安平事件》中所记述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共产党将领顾青(张平)在人民大会堂偶遇被政府宽大处理的原国民党高官李国卿(项堃),两人的交谈令顾青回忆了一段与他及美方代表费丁(谭宁邦)交锋共处的岁月——抗战胜利后,国共签署停战协议,1946年春,顾青作为共方代表来到北平,参加由国、共、美三方组成的军调处执行部的工作,与李国卿及费丁在谈判桌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交锋。其时蒋介石蓄谋发动内战,正中想借其扩大在华势力的美国下怀,美国暗中支援了国民党规模庞大的军火,但在共产党面前却假扮和平使者。美国的用心,共产党早有看穿。
时局表现在小小的谈判桌上,是费丁与李国卿在态度强硬的顾青面前笨拙地表演双簧,谈判一直无果。不久,美国一面笼络中国知识分子“为和平干杯”,一面却联合国民党突袭了解放区安平镇,并想嫁祸共产党,这些问题被搬到谈判桌上后,一度变得棘手。整个谈判过程,司令员(陈戈)、新华社记者薛平(马精武)、刘参谋(鲁非)、共方翻译谢梅初(秦文)等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,被国民党派作卧底的顾青的司机(李雨农)也暗中帮了不少忙,而困惑于扑朔时局的谢宏等老教授渐渐坚定了对共产党的信心,一心想在李国卿面前好好表现的安平所属县城的班县长(赵子岳)则在帮忙时“越帮越忙”。

文革期间,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江西省某山区成立。“抗大”老干部龙国正(郭振清饰)被派到松山分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。当时,两条路线的斗争非常激烈,围绕办学姓“社”还是姓“资”展开激烈讨论,地委赵副专员(鲍烈饰)支持副校长曹仲和(陈颖饰)把学校建在城郊,而地委副书记唐宁(温锡莹饰)则站在龙国正一边,支持他们把学校建在山上。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教务主任孙子清(葛存壮饰),认为工农出身的青年没资格上大学,气愤的龙国正抓起江大年(李世江饰)的手宣布:“这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!”他聘请老贫农参予学生入学评议,坚持开门办学。肩负着社会主义使命的龙国正,面对种种困难和不满,能否当好这个校长呢......

为了进一步巩固解放战争的基础,最大限度发挥广大民众的力量。中共方面派出由萧祥(于洋饰)率领的农村土改工作队进驻位于东北某解放区的元茂屯。然而土改工作从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小的阻碍,千百年来唯唯诺诺的农民们根本还没有当家作主的意识,他们习惯了当地主家的佃户,对于这项前所未闻的政策畏首畏尾,不敢轻易尝试。除此之外,自觉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恶霸地主韩老六(刘季云饰)则和农会主任张富英(安震江饰)沆瀣一气,到处散播谣言,意图破坏土地改革的进程。
萧祥和同志们审时度势,对症下药,揭穿瓦解了地主的阴谋。而在此过程中,赵玉林(高保成饰)等贫苦农民等也勇敢站了起来,积极争取当家做主人的合法权益……

抗战时期,山西某边区刘家皎村。村里有两个特殊人物,一个是凡事看黄历的二诸葛(赵子岳饰),一个是装神弄鬼的三仙姑(周婷饰)。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(杨建业饰)是村里的民兵队长,三仙姑的女儿小琴(俞平饰)是妇救会极积分子。两人青梅竹马,长大后相爱了。他俩的婚事遭到二诸葛的反对,他查过黄历,认为两人命相不合,好吃懒做的三仙姑则认为二黑家太穷,一心想给小琴找个有钱有势的人家。村主任金旺(葛存壮饰)平日横行乡里,调戏小琴不成怀恨在心,设计陷害小琴和二黑。三仙姑则收了阎匪军官的彩礼,非要小琴嫁给匪军官,小琴宁死不从。区长(李百万饰)了解内情后,惩治了作恶多端的金旺,批准二黑和小琴结婚......
本片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。

1958年,大跃进时代。钟叶平(秦怡饰)任青龙水库党委书记不久,既制订出提前一年完成水库竣工的跃进计划。省水利局长陈超人(郑大年饰)却认为此计划违背科学,不赞成实施。省委倪书记(陈戈饰)却支持钟叶平的计划,让她组织干部群众调研,拿出可行方案。钟叶平和主观武断的陈超人等据理力争,党办主任苏士荣(鲁非饰)向省委写信反映陈超人要扒开合拢囗的错误方案,脑羞成怒的陈超人准备撤消钟叶平的职务。关健时刻,倪书记来到工地,他通过调查了解,批评了陈超人等,受了批评的陈超人竟不顾施工安全,搞起“遍地开花”工程,造成溢洪陡坡大面积塌方,血的教训使陈超人受到严肃处理......

罗弦(刘晓庆饰)是教授的女儿,在体院学习期间,爱上足球运动员陈志平(张国民饰),门第观念很深的罗仲文(项堃饰)夫妇看不起出身卑微的陈志平,而要把女儿嫁给老友何方德(张平饰)之子何侃(陈少泽饰)。陈父(周森冠饰)和陈母(孙玉珍饰)则强迫儿子娶一普通女工为妻,性格软弱的陈志平不敢违命。性格倔犟的罗弦不屈父母意愿,草率地与船厂工人郭汾(米铁增饰)结婚,后郭汾因公殉职,罗弦忍痛与女儿相依为命。何侃同情罗弦的遭遇,下决心要与罗弦结合,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。已铁了心的何侃抛弃世俗观念,义无反顾地去找罗弦......

根据真人真事编写。主人公于长水是京西山区沟北支局的投递员,他生长在贫苦的农民家庭,八岁上就给地主放羊,深知阶级苦。父母亲都是老共产党员,幼年时代的于长水,经常深夜和母亲一起去送鸡毛信。在革命的斗争中,在父母的教育下,他从小就懂得,只有革命,才有出路!这天,他遇到了一封“瞎信”,是一位女工寻找失散了二十多年的父亲的。信上的地址写得不详细,多方投递无效,组织上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于长水。他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,不辞辛苦,四处查寻,终于在群众的帮助下,找到了收信人,使他们父女得以团圆。于长水了解到广大山区人民迫切希望看到当天的报纸,领导也早提出缩短投递时间,解决看到当日报的问题。可是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投递速度呢?有人主张添两个人,而于长水想到的是毛主席的教导,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,看我们敢不敢承担。他首先要求增加40里的投递任务,同时还建议,把另外的两条线路合成一条。这样,不仅可以节省一个人,减少60里的迂迥路,而且还可以让一个工地和两个公社看上当天的报纸。新建议在全体职工大会上提出后,深深地吸引着大家,只有思想比较保守的老邮递员老王反对,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。初中毕业后来邮局工作不久的小秦,颇有青年人的热情和干劲,坚持要走这条新线路。他克服困难,坚持走了一个时期。但由于他对邮递工作和新线路认识不足,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和考验,在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,他摔伤了脚,不愿再走这条线路。老王又以此为理由继续反对。这时于长水主动提出和小秦调换线路,自己来挑这副担子。党支部批准了他的要求。在新的线路上,他以坚强的革命意志,克服了重重困难,新线路不仅被他坚持走下来,而且又向前发展了,把原来不包括在他线路上的东山大队,改成了直接投递。群众关心地问他:“老于,整天两头摸黑的,不累吗?”于长水回答说:“趁着年轻,给革命多干点!”他的模范行动,使小秦和老王找到了自己的差距。在评选五好职工大会上,大家一致推选了于长水。连老王也坚决表示要革命化,要向于长水学习,全局掀起了向于长水学习的运动。于长水的工作16年如一日,他踏遍了全县西北部的崇山峻岭,深受山区人民的爱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