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大片前瞻| 编剧陈宇:《坚如磐石》不怕迟到四年
2023年9月18日刊|总第3362期
今年国庆档扎堆了十余部新片待映,其中早早登上观众必看片单的,是张艺谋导演,陈宇编剧的《坚如磐石》。
2019年便拍摄完毕的该片,由于各种原因整整“迟到”了4年。虽然在题材新鲜度上被《扫黑风暴》《狂飙》两部剧集后发先至,但张艺谋的大手笔和陈宇的创造能力,依然带动了期待值的高涨。
陈宇和张艺谋在片场
陈宇和张艺谋之后合作的两部电影《狙击手》和《满江红》均已早于本片上映,豆瓣评分分别为7.7和7.0,累积票房分别为6.08亿和45.44亿人民币。
两人的合作作品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。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陈宇,硕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,博士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,是位少有的能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深度结合的学者型电影人。当他的原创剧本经由光线影业交到张艺谋手上后,张艺谋立刻全力推进这个项目。
《坚如磐石》的剧本究竟有什么魔力,能够让张艺谋如此看重?陈宇创作剧本的方法、风格、理念有什么独到之处,让他和张艺谋的合作能够连续成功?
陈宇
近日,影视独舌与陈宇展开了一次深入的聊天。他分享了《坚如磐石》的创作历程、与张艺谋合作的幕后趣事。本文主要记述《坚如磐石》从无到有的诞生,以及陈宇在创作时灵活运用的六个能让影片保鲜的秘笈。
以下,是陈宇老师的讲述。
“极致多面性”与“迟暮年轻人”
《坚如磐石》是2018年“磨出”的剧本,写之前想自己拍,可是写完后发现这个题材和规模不是我能搞定的,光线影业就开始找合适的导演。剧本递给了张艺谋,他非常喜欢,第二天就约我见面。随后我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作方向性的讨论,制定了影片的策略、风格、样态等。
国家反腐扫黑行动中的数个案件,是我创作《坚如磐石》的起始动力。影片并不基于某个案件或某个人,而是期望以一种类型片的框架,呈现人性的极致样貌,特别是东方人的特征。
西方人价值观相对单一,比如相信了上帝,就简单化地follow那一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。中国人不一样。每个中国人身上往往都有几种局部的价值观同时存在。我们具备容纳多种价值观的能力,可以说是在生活打磨下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。
我能想象的,当代中国人里价值观最为复杂,具有最极致多面性的,就是《坚如磐石》里的郑刚(张国立 饰)。我们可以想象,他作为一个专业型的领导,年轻时应当是一位很优秀的,业务能力很强的人,这会导致他初始的一套价值观。
然而,他上去之后,要和这个城市里的方方面面打交道,会有一套面对复杂社会的复杂价值观。同时他面对家人,还会有私人情感的一套。多种价值观和多种面孔集中在他一人身上。你很难去定义他是一种什么性格的人,他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人。
雷佳音饰演的苏见明,在剧中年龄为30岁左右。我给他的一个设定叫做“迟暮年轻人”。虽然从年龄上看还是一个年轻人,但他开始踏入了迟暮的状态。
他已经没有了刚从大学出来时的那种朝气,已经碰见了一些社会的东西,已经被社会改变了一些认知,自己的情感也经历了挫折。于是相对来讲,他处于一个向内走的、自省的阶段。
苏见明不是高大全的孤胆英雄,他本质上是有缺陷的。他的缺陷来自于什么?来自于他的身份。对自己身份的困惑,使他从小和父母之间处于一种非常客气的状态。
他的缺陷体现为:无法建立一个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。和父母也好,和恋人也好,他都无法接受长期持续的亲密关系。这个人物身上有反叛和自卑,既自傲又孤僻的样态,很有张力。
在中间的几稿剧本中,我曾专门花笔墨去写苏见明的性格。比如通过写他开的是一款什么车,来突显他性格上的特点,后来因为整体体量太大,就删掉了。
“过河之卒”与“恐怖平衡”
在现在的片名《坚如磐石》之前,我在剧本修改阶段时还曾用过一个片名,叫《过河之卒》。这个片名点出的是整个戏的人物关系、故事模型。
苏见明就像是一步一步向前拱的小卒子,而郑刚和黎志田(于和伟 饰)等人相当于車马炮。卒子在过河之前,威力很小,只能看着車马炮们互相杀。可是一旦它过了河,横竖都可以走之后,杀伤力就不一样了。这个“过河”机制,被我引用到了故事的构建之中。
小卒子的战斗,过程是激烈且复杂的,因此,苏见明既是行动者,也是观察者。三个角色都是主人公,形成了一种三国关系。
陈宇在北京大学放映交流活动中
2019年5月开机前,大的剧本修改有五六次。总体的风格样态和基本故事并没有太大变化,每一版都是寻求讲故事的不同方法,以及人物前史和内心的丰富。比如郑刚和黎志田年轻时第一次见面的情景,苏见明小时候的生活等。虽然这些戏没有保留在最终版里,但是对角色塑造帮助很大。
开机前艺谋定下了《坚如磐石》这个片名,这个片名确实更能体现出国家反腐扫黑的决心,以及正义力量的硬朗。
这个戏的冲突和对抗方面,我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张力,我把它叫做 “恐怖平衡”。大佬之间角力,杀人一千,自损八百,在恐怖平衡中进行殊死搏斗。
苏见明就是恐怖平衡中的一枚小卒,看似作用低微,却在触及底线后,绝地爆发,势不可挡。
在创作中,我尝试做到即便两个人物只坐在那里谈话,也能有惊心动魄的感觉。希望这次所尝试的新冲突模型,能够被观众接受。
“类型切口”与“信息差”
虽然当时大环境在反腐扫黑,但这个题材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比较敏感,比较难写的。我之所以敢于动笔,是因为在思考了很久后,感觉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去切入。
这个办法就是不直接写反腐扫黑,而是以警匪、犯罪类型为切口。影片的整体是放在一个破案的框架之中的。
因此,你们会看到《坚如磐石》在宣传的时候,会说这是“张艺谋导演首次执导都市警匪片”。我认为张艺谋导演当时喜欢这个剧本,一方面是觉得人物够复杂、情感有分量,另一方面就是里面的类型片底子。
在我的创作观念里,做主流电影,类型必须是作为基础的。类型片满足观众某种特定心理范式,它一定是针对观众某种心理需求的。《坚如磐石》从框架上是警匪片,讲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;而从主旨和心理底子上讲,又是一部犯罪片,讲了罪恶是如何形成的。在我看来,是这两种类型的杂糅。
影片实际上讲的是人性如何被异化,如何在人性层面一步步走到了自己都不愿意走到的境地。
我脑海中这一点做得特别好的电影,是美国的《教父》,还有韩国的《黄海》。
影片5月开机9月杀青,我于拍摄初期在片场待了一段时间。全片拍摄的第一个镜头,是于和伟等三个人乘电梯的一场戏。我一下就被惊艳到了。演员的表演、构图、灯光等具备非常独特的气场和风格,与这种类型的底子非常契合。
电影叙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要素是“信息差”。戏中人物获得什么样的信息,和观众获得什么样的信息,中间所产生的这种信息差,是叙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。
《坚如磐石》中就存在着许多基于“信息差”的设计。片中这个人物所知道的信息,和那个人物所知道的信息,在某一阶段一定是有差异的。有些信息观众会早于影片主角知道,有些信息观众会晚于影片主角知道,都经过卡点式的设计。
信息差能够编织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。这种信息差的建构,是强情节电影,或者说叙事为主旨的电影,一个重要的、有效的叙事手段。
信息差还来自于视点的转换设计。《坚如磐石》一开始是客观视点,推进一段后变为主人公的主观视点,中间又变更了视点。某些核心信息可能观众知道,但剧中人并不知道。
这部电影经历了漫长的待映过程,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,我感到非常欣慰。在这个等待中,其实我自己没有特别焦虑,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硬核的、有能量的电影,它会等到它的观众。
希望观众能在看片的过程中,体会到叙事上的扎实,看到人性、场面和情境上的奇观。
【文/满囤儿】
家人们,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↑↑↑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历史消息
↓↓↓